您好!欢迎来到税法专家网,我们竭诚为您提供卓越的法律服务!

13681086635

400-650-5090

QQ/微信号

1056606199

 税法专家网 > 税收法治 > 税收立法

最高法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将带来一场金融革命

信息来源:中国税法专家网  文章编辑:超级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15-08-10 09:45:40  

    这场金融革命要革谁的命,当然是革银行的命。既然可以从民间更方便、更快捷地借到钱,那么还需要去银行求爷爷告奶奶央求着银行贷款吗?

    86日,最高人民法院公布《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。其中绝大多数的规定,只是对之前的一些问题的规范和确认。真正最重要的是第十一条的规定:“法人之间、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、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,除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、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,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,人民法院应予支持。”此条规定,说他可能会引起一场震动,一点都不夸张;甚至说它将带来一场金融革命,都毫不为过。

    此前,企业间的借贷合同明文规定按无效合同处理。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制定的《贷款通则》第二十一条 :“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,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《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》或《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》,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。”这也就将贷款人的资格限定在银行类机构以及投资公司等,而限制了绝大多数其他企业的贷款权利。法院一般会因此而判定企业间的贷款合同无效。如果企业向外企业贷款,不光贷款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,利息收益也会被追缴没收,法律风险极大。

于是,银行----这样一个本质上的服务行业,却成了爷。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不定期性波动,致使企业的贷款需求大增,而且往往很急。可是再急,也只能从银行贷款——普通人没有足够资金,而有足够的资金的公司碍于法律风险,难以对别公司贷款。导致只能由银行坐收其利。中国的银行业是公认的效率低、服务差,但是因为其垄断贷款行业,存进来钱再放出去坐吃利息,躺着就把钱挣,反而是成了全世界盈利排名靠前的公司。一个服务行业,本应该是在谋求利润的业务上好好服务,而中国的银行却是在拉存款的业务上下大力气,贷款业务反而可以坐享其成,等着别人求上门来给自己送利润,多么畸形的市场。

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贷款成本很高。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一般6%左右,可是由于银行的卖方市场,企业求着银行给贷款款,结果贷款成本通常会到百分之十几,并且还产生了很多畸形的业务,比如,两个公司,一个想借一个想贷,情投意合,但是人民银行的规定横亘在那,有风险。不得已只好找一家银行,出借方把钱存进银行,指定将该笔款贷给借方,银行从中代收利息,再抽几个点的费用,轻轻松松的把钱给赚了。再比如更常见的是,出借方以个人名义向别公司贷款,这是普遍的企业借款操作,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个人出借带来的资金能力、抗风险能力、以及财务和税务成本的增加等等。

   《贷款通则》当时规定的初衷,是出于所谓的“稳定金融秩序”,但后来导致的结果是保护了银行的垄断利益,而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,同时也抢夺了有钱企业的正常的盈利权利。现实中的民间借贷,一分、两分利息甚至三分利息都是平常的事,这次的最高法的司法解释就直接规定到三分利息为自然保护区,也是符合社会实情的。有钱的企业本可以把企业余钱借出去赚取利润,可是碍于规定只能存在银行,一年一两个点的利息;相反银行却可以拿着这些钱,去赚取十几个点的利润,这和抢钱有何区别呢?

我国一直对银行业一直存在过度保护。比如一般的抢劫是判三到十年,而抢银行就有可能判死刑。问题是银行也不过就是一个公司、一个企业,和其他公司、其他企业没有本质的不同。银行又不等于政府,很多银行的股东还是外国人,没理由给超国民待遇。对银行业的过度保护,本身就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治原则。

回到法律层面,法院这些年来依据《贷款通则》,裁判了许多企业间的借款合同无效,这其实是违反法律规定的。按照《合同法》,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只能是法律或者国务院出的行政法规。《贷款通则》不过是人民银行出的规定,不能否定合同效力。

事实上这些年法院也多少判了一些企业间的借款合同有效,并且支持利息支付,笔者都代过这样的案子。但是由于缺少明文规定,最多不过会议纪要,所以法院的步子也非常扭捏,无法全面铺开,结果反而是法院判有效、判无效的都有,这种情况真是律师的灾难。怎么跟当事人解释?在最高法自己出的《借款 担保卷 判例集》中,同时写了两个案子的判决,一个判有效、一个判无效,这叫人如何是从?

所以这次最高院的解释,打掉银行业的贷款垄断,放开企业借款的手脚,尊重法律规定和市场规律,是个大大的进步。

当然问题也一定会有,比如说,按照《解释》,企业的贷款利息可以收到24%每年,操作好了甚至可以达到36%,绝大多数业务是达不到这等利润率的。企业当然会更愿意去放贷。一些有钱的大公司可能很快就加入此队伍。更令人担心的国企央企,拿着国家的钱,放着高利贷,还可以大大增加业绩。还有银行,挤兑也许不至于,但必将流出不少资金,企业拿走自己的存款去放贷;而且银行业守着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,巴巴看着别公司24%36%的利息,自然不会甘心。接下来的利率市场化,指日可待。

注: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税法专家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3920号-1